當今較著名的鋼琴很多,我們可以聽到有:斯坦威(Steinway & Sons)、貝森多夫(Bosendorfer)、法奇奧里(Fazioli)和貝切斯坦(Bechstein)。在過去的一年里,也許是我的執著感動了上蒼,結果很幸運、也很意外地都能在現場認認真真聽過至少一次。
一個老話題立即涌了出來,這些名琴他們的聲音有什么區別,到底誰的聲音更好聽?
前些日子,我看到有人對其中三種琴聲作了描述,盡管他的描述與我的現場聆聽感受很不一樣,但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先簡要概括他人的描述,略做一點介紹如下。
斯坦威對音色追求近乎變態的,出場之前都要經過苛刻的檢查,以確保每一架斯坦威鋼琴都有一種獨一無二的聲音。從音色上說,斯坦威的聲音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感覺是一種雍容華貴,好 帝王氣質的聲音。每當人們靠前次聽到斯坦威的聲音,無不為其高貴的氣質所折服。斯坦威的鋼琴低音渾厚無比,中音溫暖而寬厚,高音明亮而華麗。但是就中音來說,斯坦威是較出眾的,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不過筆者認為較有殺傷力的還是斯坦威那種天生的帝王氣質。
貝森多夫采用和斯坦威不同的標準,因此,音色側重上也有所不同。貝森多夫的聲音含蓄,但是好 底蘊。可以很明顯地聽出是德奧系的聲音。貝森多夫較有特點的地方在于低音區域,其在低音區音色清晰而圓潤,而且不失渾厚。可以營造一種奇特的音色氛圍。不少鋼琴家稱其為“意境深沉,含蓄不發”。感覺大有“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意思。
非常謝謝這位朋友的關心!這本雜志我沒有訂閱了,轉摘的文章也是靠前次讀到。但我覺得這是一個真正聽過、也認真比較過二種琴聲的人說的,或者說他與我聽過后的感受很相似。我尤其欣賞他說的這二句話:
大多數鋼琴家都說斯坦威能適應多方面的要求,音質純凈而音域寬廣,高音明亮,低音飽滿豐富;很多鋼琴家不認為貝森多夫比得上斯坦威琴那么面面俱到,但它的低音至中音部分聲音豐滿,高音部音色甜美而絕不帶金屬聲,這些都可與斯坦威相比。
特別注解一下這句話的含義:高音部音色甜美而絕不帶金屬聲,這些都可與斯坦威相比。說的更準確點,貝森多夫就是聲音非常圓潤,感覺高音似乎少了一點,其實未必是少了。
斯坦威的高音帶有非常明顯的一種特殊的金屬聲,顯得聲音很開揚。如果以人聲來比喻,一個是壯年人發出的聲音,一個是青年人發出的聲音。從表現音樂來說,德奧的作品用貝森多夫的琴很好聽,但很多的作品,尤其是現代作品用斯坦威更合適,他的表現力更全面。所以,我要補充的是,其實唯有高音的金屬聲不可比斯坦威。
歐洲琴都有個大特點,就是感覺很沉重,彈奏時間長了顯得很吃力。貝森多夫的琴也是這樣,比較沉,很多人彈不動。法籍越南鋼琴家鄧太松彈奏貝森多夫,琴聲異常靚美,國內沒有鋼琴家可以發出這種靚聲;旅美鋼琴家許斐平身前就堅決拒絕用他錄音。在一次音樂會結束后,我請在場一位學琴的男孩子試比較過他家的雅馬哈三角琴與他的不同。男孩子很驚訝問,為什么這架琴特別重?童言無忌,他的問題引得哄堂大笑。
我這么說,引起一位朋友的懷疑:他說無論如何都是強 的名琴,如此難彈,缺陷如此明顯,難道還不如“雅馬哈”或“珠江”更能反映鋼琴的本質聲音?
這位朋友誤解我的意思,說難彈,不是說他有多少明顯的缺陷!這里說的難是與其他的琴比較而言說他的琴鍵顯得沉,觸鍵比較費勁。不是說沒有一點聲音,而是發出的琴聲不堪入耳,缺少了美感,沒有反映鋼琴的本質聲音。不要說貝森多夫這么沉的琴,我靠前次試斯坦威的演奏琴,也是覺得彈了幾乎沒聲音。
聽過貝森多夫的朋友,一定不敢再說什么“較有殺傷力的還是斯坦威那種天生的帝王氣質”這樣的話。什么叫帝王氣?請好好聽一聽貝森多夫吧!他的高音之靚,可以說是自然、甜美、潤澤,基音和低音的泛音都十分突出,低音特別厚實,光是他獨門多出來的那四個低音黑鍵,發出的可不是一般的氣概,他顯示的英雄氣概是真正的王氣,無人可比;請記住,貝森多夫的琴聲,自1850年以來就約享有“維也納音色”的美譽,它更因為經受了李斯特的“暴風雨”的洗禮,名揚天下,他較著名的演奏琴290se就稱做“帝王”!
有人說從席夫、彼得森的唱片中仔細聽過二種琴聲不同,感覺正是貝森多夫的高音更圓潤,有種玲瓏的感覺。而斯坦威明亮些。因此有人猜想在發燒錄音中可能貝森多夫的聲音更討好人!不管如何,肯定說貝森多夫比斯坦威更靚聲也好,不同意的也好,關鍵要看演奏的作品是什么,一味強調洶涌澎湃的作品,當然還是要斯坦威更靚,這個也是斯坦威全面表現的拿手戲。
發燒錄音中,那種鋼琴的琴聲錄音更靚不好說,開始也感覺很少聽到貝森多夫的錄音,可能更不好捕捉他的聲音之美?其實是我們的資訊不靈、視野不寬。貝森多夫還是有些發燒等級的錄音,如MIT出的“動態琴皇”,PMG 出的那張的“Naum張的“Naum Starkman 彈肖邦”等。貝森多夫較好的的琴聲錄音,我認為是Phlilps錄的“布倫德爾在薩爾茨堡獨奏音樂會” 那張碟片,幾乎可以說不僅是貝森多夫較好的錄音之一,也是鋼琴現場錄音的靠前天碟。
有人說1828年在維也納設立的貝森多夫鋼琴廠,現已為美國的Kimball公司所有。即使如此,金色大廳的音樂會還是繼續用他。
豪華漂亮的意大利名琴法奇奧里終于也走入我的視聽線了。他的聲音非常“年輕”,歷史也非常年輕,1978年才創立。他的琴聲非常艷麗,色彩的變化很大,難怪總有人說法奇奧里與生俱來具有地中海浪漫的氣質。
法奇奧里這些年來,陸續得到了一些鋼琴家的大力推薦,甚至被人譽為是“數碼錄音的較佳用琴”;“音色性感撩人,在近距離內具有很強殺傷力和穿透力,少男少女禁不起這種聲音的誘惑,很難春心不動。”聽法奇奧里,讓我情不自禁聯想起的是地中海的陽光,他的變化似乎比地中海還要婀娜多姿。琴聲較大優勢是,高音清脆而明亮。特別令人難忘的是琴聲的流暢性,就像大海的波浪,銜接非常柔順自然。如果演奏德彪西等人的作品用這個琴,的確太迷人了!
我覺得用他演奏很多抒情小品、室內樂,都是較好的用琴,但德奧作品可能不大適合,即使是舒曼等人的鋼琴作品,可能也會少了點那種雋永的高貴味道。對于現代的輕音樂,爵士和New Age,法奇奧里能夠很好的表現,市場上升勢頭極快,偏愛者認為他大有成為新一代盟主的意思。
凡是名琴,似乎都有獨門絕技。法奇奧里琴也有自己獨門絕活,他有四個踏瓣,就是在較左邊的位置,比其他鋼琴多了一個叫“柔音”的踏瓣。當你用腳踩這個踏瓣時候,整個鍵盤會降低一半的高度,這樣使用起來,琴鍵觸擊到底部的距離就減少一半,力度受到限制,發出的聲音因此受到限制,琴聲聽來顯得柔順了不少。為了避免演奏家誤踩這個踏瓣,他的位置設置的與其他三個踏瓣距離較大,不是向前伸出的踏瓣,而是特意向左側外面彎曲。所以,當我看到《音響論壇》上有人曾經對他的描述時,我立刻想到這位寫手本人,其實并沒有實際注意過這個細節。
法奇奧里琴聽來讓人激動和興奮,就像意大利的音響產品,比如世霸音箱,他的聲音色彩濃郁,音色十分華貴。在一場音樂會開始前,我與練琴的演奏者交流時,演奏者對他的琴聲贊不絕口。由于興致太高,演奏者一再放棄休息和消費點心的時間在琴上過足琴癮。按這位演奏者的描述,他的聲音歌唱性顯得特別突出,琴鍵觸感特別好,顯得非常順手。他的音樂會演奏琴F308,號稱是目前世界上尺寸較大的鋼琴,總長308CM。可惜我在現場聆聽時沒帶相機,不能提供照片了。
如果還要列舉國際上影響較大的著名鋼琴,那一定少不了貝切斯坦。貝切斯坦的琴的歷史和斯坦威一樣,都是1853年。這個琴對于年紀大一些的朋友并不陌生,他也是除了斯坦威以外,在國內知名度較高的歐洲琴,據說還是傅聰先生現在家里的二種鋼琴之一。在現場聽傅聰先生彈貝切斯坦,不論練習和演奏,琴聲都給我美妙之感受,很難揮去啊。那種純凈又不干澀,安靜又不輕浮的聲音,的確是顆粒感與重量感的一致。為了湊個數,我大膽地把他也列為入歐美的四款名琴了。
我總覺得他的聲音,明顯不同于其他的名琴,他的高音透徹而純凈度極高,低音的基音色彩很濃,有一種獨特的美感。我很愿意把他聲音的取向聯想到施奈德漢那樣的維也納學派小提琴聲音:天生富有那種貴氣,讓你很想去擁有他的聲音。
如果要比喻他與其他名琴的聲音不同點,我想似乎可以用四個方向來表示,盡管不一定非常準確,但更容易讓大家明白。即斯坦威(Steinway)是東方希望和未來,貝森多夫(Bosendorfer)像西方神秘和神圣,法奇奧里(Fazioli)總有南方的陽光和浪漫,貝切斯坦(Bechstein)少不了北方的大氣與單純。
說到鋼琴的名琴,不能不提那些知名的歐美名廠名琴。其中德國的名琴真是不少,如1853年創立的德國名琴布魯茲納(Bluthner),琴聲特點是玲瓏典雅,略帶暖意,曾經是歐洲較大的鋼琴廠,他與Bechstein和 Bosendorfer 并稱為歐洲鋼琴“3 B”。
1885年創立的希米爾(Schimmel )是目前歐洲較大的鋼琴廠,這家德國廠,產品做工精細,標準苛刻,價格適宜,它也是歐洲一些名琴的主要配件提供廠家。
名聲與Bechstein、Bosendorfer相當的,還有葛洛特里安(Grotrian) 這個德國著名鋼琴,此外還有1849年創立的賽樂爾(Seiler),1819年創立的沙兒特(Sauter) ,1859年創立的奧古斯特?弗斯特(August Forster) ,以及霍夫曼(Hoffmann)等名琴。僅德國布倫瑞克(Braunschweig)一個地方,就生產有斯坦威格(Steinweg)和希米爾(Schimmel)等一批著名品牌的綱琴,因此被譽為“鋼琴城”。
法國琴的名聲獨樹一幟,其中較有代表的是1795年的法國名琴普萊耶爾 (pleyel), 因為肖邦用他舉辦沙龍音樂會而名聲雀起,被認為是演奏肖邦作品較佳的鋼琴之一;另一家法國名琴鮑德溫 ? 烏爾欣(D?H?Baldwin & L? Wulsin) 1900年獲法國政府頒發的榮譽十字獎章;還有1796年制造的法國名琴薩巴斯汀 ? 伊拉德(Sebastian Erard)都非等閑之輩。
一些較著名品牌的鋼琴,在業界可謂名聲如雷貫耳,如1752年制造的布羅德伍德(Broadwood Sons),號稱是英國、甚至是世界上較好的鋼琴。他們接受過貝多芬的的提議,加強了琴聲共鳴;正是這個琴,激發貝多芬完成了著名的29號"槌子鍵琴"奏鳴曲。現在1824年開始制造的“布羅德伍德”琴早已成為收藏家的寵物。
與貝森多夫同屬于奧地利名琴佩卓夫(Petrof )鋼琴,創立于1864年,一戰后領土劃歸捷克,從此變為捷克國寶。 1854年創立的M&H是美國鋼琴名廠之一;波音(Balawin )則是美國較大的鋼琴制造廠;還有1853年制造的查克林(Chickering),曾被譽為是美國較好的鋼琴;1893制造的美國愛奧里安(Aolian)也是知名度不低的名琴......
這么多知名鋼琴,有的不生產了,但很多仍在生產。可惜啊,我們都無緣分一睹它的美聲!
如果按市場的角度,眾多名琴中,靠前不能不說是斯坦威,第二就不能不提日產的雅馬哈(Yamaha)和卡瓦依(Kawai)這二個品牌。日本鋼琴的知名以及大家對他的了解,更多的是從世界各地那些大大小小那些贊助性演奏活動中而來的。
雅馬哈1887年就已經開始制造鋼琴,過去我也認為他的出名是搞贊助活動,其實他的名聲靠前招,是打造鋼琴的高貴外形。據說正是他們大膽地把傳統的原木鋼琴,刷上黝黑亮發光的油漆,從而在視覺上把鋼琴打扮的成了高級古董藝術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身價。
有關這項技術,我一直認為這是東洋人竊取了我國傳統工藝美術脫胎油漆的秘訣,并非雅馬哈他們的創造發明。因為從二個事物的發展時間上就可以看出來。很遺憾,現在大家習慣叫鋼琴漆,不是中國脫胎漆。這種油漆其實改變了原木鋼琴的聲音,不少著名的鋼琴家都認為,這種改變,把原本更靚聲的鋼琴變得琴聲不夠好聽了。
日產的雅馬哈(Yamaha)和卡瓦依(Kawai)是目前國內學琴人家較喜愛的鋼琴。
我在現場多次聽過雅馬哈的演奏琴,雅馬哈的延音較短,音色明亮,感覺還是通俗的,尤其適合爵士樂演奏。聲音較好聽的一次聆聽,卻不是在正式的音樂會演出聽到的,而且用的只是中號的演奏琴。他的聲音總的說,與歐洲琴很不一樣,如果要比較音質,他們的距離似乎不只一點。我想起電視大賽上的青年歌手,不管他們的聲音有多美,離評委的距離也很近,也許只有一二步了,可真要邁出這么一二步,還得寄托給辛苦努力后的未來。
對于日產的雅馬哈和卡瓦依二個品牌,他們的琴聲,大家其實早已形成了一個共識。雅馬哈的琴特點是手感輕快、音色亮麗,但琴聲的柔軟性、流暢性都不如1928年后出現的卡瓦依。我曾經遇到一位中央音樂學院學習鋼琴的姑娘,她就明確表示喜好卡瓦依,不僅琴聲勝過雅馬哈,而且也不像斯坦威那么明亮,尤其是練習時間長了以后,耳朵更容易接受。
去年夏天,旅美鋼琴家殷成宗在國內成功策劃組織了第二次俄羅斯柴可夫斯基青少年音樂比賽。靠前次在日本,就是郎朗獲大獎那次。這次據說因為策劃組織者是廈門籍,故鄉的企業慷慨解囊相助,也有一些日本企業贊助。根據媒體的介紹,比賽之所以最后選擇日本鋼琴卡瓦依,沒有選用國際上那些著名的“好琴”,正是考慮到青少年的力量問題。
如果問我現場聆聽名琴的體驗,就是二個字:有趣!
直接的聯想是,音響系統試聽和校聲,一定要試試鋼琴!
一定不能聽你家隔壁的練琴聲啊!一定要選張錄音好的名琴來做測試!
好好聽一聽重播的鋼琴聲,聽聽不同的名琴聲音的差異性,不僅有趣還有意義。